家电网-HEA.CN报道:今年,具身智能的概念可谓炙手可热。如果说身着花袄、手持手绢,在“蛇年春晚”上惊艳亮相的机器人们是将这一事物引入了大众视野,那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其列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,则标志着具身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,成为与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6G等技术并列的重点行业。
编者按:近年来,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,市场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。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,实现一系列科技创新突破。值此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之际,《中国电子报》推出“具身智能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”,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提升、重点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、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操作系统深度融合等重要话题。敬请关注。
今年,具身智能的概念可谓炙手可热。如果说身着花袄、手持手绢,在“蛇年春晚”上惊艳亮相的机器人们是将这一事物引入了大众视野,那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其列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,则标志着具身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,成为与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6G等技术并列的重点行业。
在展厅里,机器人们上得了厅堂、下得了厨房早已不是新鲜事。但要让具身智能真正走出“秀场”,走进工厂、商店、家庭等现实场景,仍面临诸多挑战。2025年,被普遍认为是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,我们不禁要问:具身智能将如何突破技术瓶颈,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?
应用场景百花齐放
伴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大火,2025年涌现出多个“首次”应用: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、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、首家具身智能4S店……具身智能“落地为王”的时代已然开启。
智元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,具身智能的特点在于更多强调一种反馈式的闭环控制。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推理规划和柔性能力,在执行任务时能实时调整规划,甚至在出错时可以自主纠错和重新规划。
换言之,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执行任务,还能适应变化、主动思考,有时甚至能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。目前,具身智能已在制造业、服务业和居家生活等多个场景内悄然展开应用。
在工业场景中,传统机器人更适应标准化、大批量的生产模式,而面对定制化任务时常捉襟见肘。以造船业为例,船舶的部件各不相同,传统机器人需要频繁调试程序,导致效率大幅降低。同时,柔性生产场景也是传统机器人的盲区,配天机器人CTO郭涛表示,具身智能已经可以在焊接、喷涂等基础的工业场景中发挥作用,有效缓解了招工难、人才培养难的问题,提高了生产质量。
在商业场景中,具身智能机器人犹如“全能员工”。在近期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智元机器人远征A2进行了击鼓、舞龙、书法等传统文化技能表演;擎朗智能XMAN-F1机器人扮演“小食店服务生”,流畅地完成了爆米花和饮品制作工作;商汤科技机器人作为“讲解员”,讲解“长安的荔枝”PPT内容,能回答问题并进行阶段性总结。
在家庭场景中,具身智能正在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科沃斯公关总监马宪彬表示,做饭和做家务是家庭生活的琐碎问题,也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居家生活中着重探索的方向。而乐享科技、鹿明机器人等公司对家庭陪伴型机器人的开发,则将机器人的意义从提供工具价值进一步拓展至提供情感价值。
落地模式各有侧重
目前,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从概念验证到早期商用的过渡阶段,大规模商业落地尚未实现,“具身智能将在哪个场景率先落地”成为业界人士热议的话题。
马宪彬指出,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尚不成熟,应用主要集中在演示性场景和容错率较高的场景。郭涛认为,未来的机器人将从应对简单场景向解决复杂问题过渡,能够在工业、服务、家庭等多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有专家认为,工业场景或将在落地进程中“先人一步”。姚卯青认为,工业场景的优势在于任务明确,环境也相对结构化。郭涛也认为,工业应用相对可控,对机器人泛化能力的要求较低,工业机器人凭借成熟的硬件基础和丰富的应用经验,其与具身人工智能的结合,将成为快速打开大规模下游场景的最佳路径。但也有专家表示,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应用精度和适配程度要求较高,其实际应用价值尚不明确,相比其他场景落地难度更大。
无论秉持何种观点,专家们普遍认可的是,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终将在家庭场景中爆发。对于具身智能进入普通家庭的时间,马宪彬认为,短则三年,长则十年,关键在于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上游实体产业的投资与耐心。他指出,具身智能进入家庭还需解决两个问题,其一是安全,包括信息安全和使用安全;其二是能力,机器人需要比人更有性价比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之一,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最终落地形态并不一定是人形,而是跟随场景与需求灵活变动。以工业场景为例,大部分机器人是非人形的,制约其发展的也并非硬件条件,而是智能化程度。
大规模推广任重道远
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落地模式上已有多元探索,不同场景的应用雏形也逐步显现,但要真正突破“小众应用”的局限,实现大规模推广,仍面临技术、成本、环境适配等多重挑战。
从技术核心来看,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认为,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大脑、小脑、本体三者的深度融合,其中,大脑+小脑的“+”会是更为核心的问题。腾讯首席科学家、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、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也指出,机器人硬件与具身智能的共生关系,不是简单拼装,而是从传感器到大小脑再到执行器的系统级融合创新。
在实际运行中,机器人的大小脑技术均尚不成熟,走跑跳、抓握递等动作控制能力,多由小脑控制。走进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,记者看到,从货架上取商品、把外卖交给顾客、在厨房烹饪、进卧室叠衣服……种种人类容易完成的动作,要想让机器人效仿,需要数据采集员带领机器人重复数百次、上千次,甚至更多才能实现。
在大脑训练层面,具身“大脑”主要负责AI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,具备自然交互、空间感知、意图理解、分层规划和错误反思等能力。“具身智能机器人使用的大模型技术不同于日常所说的大语言模型,还涉及多模态融合、实时交互等技术,要困难得多。”郭涛表示,“目前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径,不可能突然端上来一个什么都会干的机器人,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。”
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还面临数据瓶颈。业内专家普遍表示,虚拟仿真技术虽能缓解部分数据不足的问题,但现实空间往往更为复杂和多样,使得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容易“水土不服”;同时,跨语言数据获取难,也制约了海内外市场的联动效率。
除此之外,动力挑战也不容忽视。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精细动作控制、端侧AI运算等功能需消耗大量能量,但机器人体积受限,无法配备过大电池,设计需平衡容量、稳定性、便携性及安全性问题。
针对上述问题,行业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。例如,建立具身智能数据工厂、推出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、探索感知类模型的复用机制等,助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落地。郭涛认为,中国完整的制造业体系、丰富的应用场景、庞大的从业群体,以及深厚的数据基础,将持续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(家电网® HEA.CN)
责任编辑:编辑K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