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


首页| 新闻| 产品| Discover| 智能手表| 数字家庭| 智能盒子| 空调| 电冰箱| 洗衣机| 厨房卫浴| 生活电器| 专题| 微发现| 标签| 论坛| @家电网

首页| 新闻| 产品| Discover| 智能手表| 数字家庭| 智能盒子| 空调| 电冰箱| 洗衣机| 厨房卫浴| 生活电器| 专题| 微发现| 标签| 论坛| @家电网

内文页
内文页
首页 智能科技频道 AI 正文

政策暖风频吹,机器人产业火热前行

字号:TT 2025-08-08 08:28 作者:路轶晨 来源:中国电子报

家电网-HEA.CN报道: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机器人产业,通过差异化定位、产业链协同、场景牵引等策略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构建特色化发展路径。尽管各地都在通过政策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,但侧重点各有不同,区域间的差异化竞争与合作,也将进一步塑造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。

今年以来,机器人政策红利密集释放。各地因地制宜,对培育具身智能、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作出一系列新部署,通过技术突破、场景开放与生态协同,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智能化、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。

政策助力机器人驶上快车道

4月,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;6月人形机器人足球联赛胜利收官;8月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盛大开启……今年以来,一系列机器人相关的重要活动在北京举办,北京机器人产业迎来突破式发展。

为抓住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,北京市今年出台了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。根据该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,到2027年,北京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、具身智能芯片、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,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,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。在产业规模方面,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,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,在科研教育、工业商业、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,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
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北京将充分发挥具身智能对科研教育、工业商业、个性化应用等场景的赋能作用,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、分阶段加大开放,优先推动在科研教育场景扩大开发者生态,逐步推进在汽车生产、商业零售等领域联合研发和规模化场景落地,前瞻探索家庭服务、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。

在安徽,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冲击千亿元成为新的目标。近日,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《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7)(征求意见稿)》,根据该行动方案,到2027年,安徽将推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,培育领航企业5个;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,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,建设1~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,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迈入中高端领域;打造5个以上领域不少于80项高价值示范应用场景。到2030年,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,技术创新、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
设定千亿元产值的背后,是安徽机器人产业近些年的高速发展:从2013年的10余家相关企业、年产值不足10亿元、年产量不足1000台,到2024年,全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超500户、营收超600亿元、产量超3万台。

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机器人产业常常与工业互联网、5G通信、人工智能等其他新兴技术产生化学反应,产生新动能,因此机器人也频繁出现在各地指导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性政策中。

前不久,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的通知,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,突出整机带动,强化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,打造一批高辨识度标志性产品。鼓励科研单位、重点企业发展特色整机产品,加快具身智能控制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、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迭代,加快机器人软件算法升级。加快推动机器人向商用服务、社区家庭、应急救援等场景拓展,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。

在今年2月印发的《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》中,广东对于机器人产业提出,要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,加快突破机器脑、机器肢、机器体和关键核心部件,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创新。该行动计划还提出,广东将高标准建设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,引进和培育3~5家独角兽企业、科技型领军企业。在3月印发的《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中,广东提出着力构筑高技术、高成长、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,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。

随着各地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,通过技术攻关、场景牵引、生态构建等多维度发力,正加速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,构建起从田间到车间、从街头到园区,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维度创新生态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苗仁涛表示,政策引导提升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,“我国率先将智能机器人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,并在地方推进试点工作,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既保障了资源集中投入,又通过场景开放倒逼技术迭代。”

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机器人产业

打造特色产业基地,鼓励各市立足比较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机器人特色产业,成为山东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鲜明特色。

山东近日印发的《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,对于各市如何发展机器人特色产业做出的明确规定:枣庄市重点发展国产化高性能谐波减速器;烟台市重点发展多关节机器人、警务协作机器人、智能控制器;潍坊市重点发展汽车、农业与物流服务机器人;泰安市重点发展脑机接口与康复设备等医疗机器人;威海市重点发展微创医疗机器人、海洋探矿采矿机器人……

在江苏苏州,如今已聚集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600余家,2024年产业规模达1395亿元,具有完备的制造智能机器人整机能力。今年1月,苏州工业园结合园区实际,制定了《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,重点聚焦具身智能整机人形机器人。提出面向类人外观、双腿行走和双臂灵巧操作等基本形态功能,建立人形机器人基础软硬件架构,打造“公版”通用平台,开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整机,支持不同场景需求下的结构改造、算法优化以及特定能力强化。

在深圳,打造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矩阵成为发展重点。今年3月发布的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明确提出,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、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、高水平布局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、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、强化具身智能模型训力支撑等多项措施,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,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、科研机构、创新团队等加入,形成更加完善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。

今年以来,湖北武汉市已发布多个人形机器人相关文件,包括《武汉市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《武汉市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《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》等。人形机器人产业是知识、技术、人才密集型产业,武汉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,拥有30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,以及华中科大、武汉大学等顶尖科研力量,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,这也是武汉敢于聚焦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信心所在。

如今,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机器人产业,通过差异化定位、产业链协同、场景牵引等策略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构建特色化发展路径。尽管各地都在通过政策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,但侧重点各有不同,区域间的差异化竞争与合作,也将进一步塑造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。

(家电网® HEA.CN)

责任编辑:编辑K组

已有0人参与

网友评论

用户名: 快速登录
万和1026

家电网微博


热点推荐